(相关资料图)

1710年4月8日,康熙下令开始编纂新的字书,即《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皇帝令张玉书、陈廷敬等参照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编纂而成的一部大型汉文字书。

康熙皇帝认为明代所编《字汇》疏舛,《正字通》芜杂,均不足依据,故应“删繁补漏,辨疑订讹”,博采众家之长,遂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立编书机构,任命张玉书、陈廷敬为总阅官,凌绍雯、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27人为纂修官,陈世倌为纂修兼校刊官。新字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编成,康熙皇帝定名为《字典》,后人称之为《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共收录汉字47035个,吸收了历代字书编纂的经验,全书共分为十二集,从子集到亥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分别排列214个部首。内容引用了古代诗文以追溯字源,同时还注明了历代的用法以佐证其变迁,是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康熙字典》问世后,社会影响巨大。它的文字、音义、书证被广泛引用,它的体例也成为了后世出版字书的蓝本,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康熙字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版权声明

本稿件为独家原创,版权为郑州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观新闻)所有,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违反,依法保留追究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