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日,湖南科技大学宣布将根据食堂收款机的流水,统计全校全日制学生(含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在食堂的就餐消费大数据,对在食堂消费次数多、每餐平均消费额度低的学生发放餐补。发餐费无需学生申请,学校确认人选后,不公布名单,而是悄悄打进卡里。该校“偷偷”关爱学生的方式,让无数人暖到了。
其实静悄悄给学生打钱,湖南科技大学不是第一个,此前河南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都有过利用消费大数据对学生进行“隐性”资助的案例,也都赢得全网点赞。类似的做法之所以每次都能冲上热搜,既是因为大数据之下的精准识别能够确保资助帮扶到真正有需要的人,也是因为这样的关怀足够暖心和体贴,充分呵护了学生的尊严。
学生究竟贫不贫困,就餐消费大数据最有发言权。以湖南科技大学的做法为例,后勤管理处将从就餐率不低于全校平均水平(或者固定值,如50%或60%)的学生中遴选出餐均消费最低的3000名学生发放餐补。食堂消费次数多,排除了外出就餐和外卖等干扰因素;餐均消费额低,说明学生手中的生活费并不宽裕。
利用消费大数据勾勒出学生的基本消费情况,并以此为据精准识别扶助对象,力求将就餐补助发给真正家庭有困难的学生,高校主动迈出一步,免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助困方式更高效也更公平。这样的主动作为和雪中送炭,的确当得起“神仙学校”的赞誉。
更为关键的是,高校“隐形”资助背后是源于对学生的尊重,是为了让学生更有尊严地享受学校和国家的关怀。虽说贫困不丢人,但难免有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去申请相关资助,这样的羞于启齿导致的是需要帮助的学生游离于帮扶之外。
基于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应采用隐性的方式,避免大张旗鼓地发放款式相同、规格统一的资助物品,把困难学生与非困难学生割裂区分开。通知的出台正是为了确保困难学生资助的善意制度能够在执行过程中充满人文关怀。悄悄把资助打进卡里,在解决贫困大学生实际经济困难的同时,又充分关照到受助学生的隐私和自尊,这是对用善意传递善意的最好注解。
也有网友担心,会不会有学生故意在食堂少买东西达到骗补的目的。对于类似的质疑,此前南京理工大学的回复让人感动——如果真有个别学生这样做了,坚持三个月也不容易,我们认为他还是在乎这些钱的,我们愿意把钱给这些孩子。所谓“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我们相信,当学校用最大的善意对学生温柔以待,最终换回的必将是学生的一片赤诚。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统筹:王攀 编辑:韩静 版权声明本稿件为独家原创,版权为郑州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观新闻)所有,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违反,依法保留追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