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时代好少年,我一定不负众望,继续努力,发扬工匠精神,向前辈们学习,继续研究农机修理和研发技术,不只是让农民实现麦下乘凉的梦想,更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昨晚,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联合举办的2022年度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活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少儿频道(CCTV—14)播出。我市推荐的贾永升同学当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被列为重点宣传对象。
【资料图】
贾永升是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机修四班的一名学生。他的梦想是希望父老乡亲轻松地在田间使用机械化设备进行农业劳动,闲暇间能悠闲地在麦田下哼着小曲,摇着蒲扇,闭上眼睛还能做着“麦下乘凉”的美梦。不负年少,未来可期。贾永生用勤奋和努力,用坚持和专注,正在编制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2005年5月,贾永升出生在河南新乡市获嘉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在他童年的记忆中,每到农忙时节,田地里都是父母忙碌的身影,从小他就想“要是能有机械化设备该多好啊!”怀揣着这个理想,他在2019年报考了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机修班,专心研究农业机械化方向,朝向“麦下乘凉”的梦想走近。入校后勤奋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并积极参加技能比赛。
备赛期间,他充沛着无限的勇气,从大型轮式拖拉机故障诊断与排除发动机拆装到更换气缸垫、气门调试、启动发电机的维护与保养;从缸筒与活塞的鉴别到履带收割机故障诊断与排除,每一个复杂的动作在他的手上变得熟悉起来,手不知道被机器割伤过多少次,他用纱布缠住继续练,血液染红了纱布,手上也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但他从未放弃过。
受大国工匠的影响,贾永升在练习中,仔细推敲每一个细节,就这样,汗水浸透了工装一遍又一遍,在不断的尝试中,他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失败中找到经验和教训。他明白,一个微小的差距都会导致最后结果的误差,追随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
2020年在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竞赛活动技能大赛中,获得“汽车机电维修项目技能竞赛一等奖”。2021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中职组农机维修赛项比赛二等奖”。
贾永升时刻不忘“麦下乘凉”的梦想,更不曾忘记当初的誓言,当家乡遭遇疫情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村里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村口执勤的“红马甲”中、核酸检测维持秩序的队伍里,总能看到他匆忙的身影;无数次的奔忙,无数次的记录,顾不上吃饭和喝水,也顾不上回家,“心系家乡,一切为了家乡人民”这句话成了他的口头禅。村里的人们每次都会偷偷地把矿泉水放在他身边,大家都从心里感激这个朴实的小伙子。
每年的寒暑假,贾永升总会第一时间回到家乡,他用所学的农机知识,帮助乡亲们修理农机设备,每一台机器从使用技巧到零部件保养,从维修设备到操作方法,他一点一滴的教给乡亲们。
当他听说一个村民的收割机坏在了麦地里,满满的粮食打不出来,贾永升听了二话没说,立刻就跑了过去,一头扎进麦地里,忙碌了起来,整整四个小时,他查原因,看线路,一点一点的查找问题,顾不上喝水,终于发现是供油线路出现故障,导致机器不工作,并运用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及时修好了收割机。
当一台台修好的农机工作起来的时候,他终于露出了灿烂的微笑,乡亲们拉着他父母的手说:“你的娃是咱们村的骄傲啊!”
“金黄的麦田,成批的农机正在蓄势待发,那片金黄的麦田,在农民伯伯鼠标轻轻的点击下,早已收割完毕。”贾永升有着属于自己的梦想——“麦下乘凉”,那就是让农业机械化普及到每一个村镇,让父老乡亲不再用人工劳作,一个按钮就能让农作机器运作,农活完成后悠闲地在麦田下乘凉。而他,也正在朝着这个梦想前进。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苏瑜 通讯员 孙晓燕 文/图
编辑:胡昆